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祁小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兰亭论坛】听祁小春讲王羲之与书仪的关系(摘要)

2015-04-28 11:38:47 来源:逸庐书院作者:
A-A+

  3.王氏家族与礼学的关系。谓王羲之精于书仪,于史亦可得征。按,六朝礼学最为发达,而南方尤重丧礼。究其原因,正如清儒沉垚所指出,六朝以有门第而精礼学(《与张温甫书》,同氏《落颿楼文集》卷八),礼学因维系出族门第而兴,此为史学界所共认。故六朝士族多为礼学世家,因而书翰礼仪,为其家族内重要的家法家训之一,而琅邪王氏一族尤为重视。按,书翰礼仪根源在于礼学。苏绍兴在《两晋南朝的士族》一书的《两晋南朝琅邪之经学》一节中,论及王氏一族之礼学造诣时,有如下论述:“《困学纪闻》载:'朱文公谓六朝人多精礼学。当时至有以此专门名家,每朝廷有大事,常用此等人议之。'此等人者何?门阀华胄之礼学名家是也。琅邪王氏既系士族冠冕,累世簪缨,自然对朝仪旧事了若指掌,且着之载籍,以以为家学。于是王氏—族,遂多详悉故实,深为当道者倚重,成为保持禄位之一重要依凭。”并于同章对此间题作了专门考察。 (苏绍兴着《两晋南朝的士族》)敦煌写本《书仪镜》序文所称书仪“士大夫之风范在是矣”可谓中的之言。琅邪王氏一族尺牍,子孙世代奉守相传,自六朝以来尤为世人所重,起到了某种“士大夫风范”作用,如前举王导之曾孙、着《书仪》十卷的王弘,即为其例。 《宋书》卷四十二本传称弘:“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王太保家法”而士族高门的礼仪家法本身,也往往就是一种显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而被世人效仿追求。正如周一良所指出:“大约王弘、王俭等人的书札和礼法,被当时士族所推重,成为模仿的典范。掌握他们写信的风格体裁,是土族高门文化修养的内容。”(前出《书仪源流考》)在公文方面,王氏一族亦颇出专能者。按,六朝掌记室参军之职者,擅长辞笔(即公牍)乃其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王羲之曾为庾亮参军、长史,为时不短,深得赏识。若分析王羲之被庾亮赏识的原因,固然多端,但作为庾亮部下,王羲之出色发挥了包括擅长公牍辞笔在内的工作能力,是否应是被赏识的原因之一呢?王羲之堂兄弟、王彬之子彪之(304—377)精通掌故朝仪在当时有名的,其曾孙王准之颇傅家学,时人称之为“王氏青箱学”,而他亦着有《书仪》一书。又南朝梁庾元威《论书》亦记王廙五世裔孙王延之名言:“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法书要录》卷二)这些皆可证明,王氏一族的善尺牍,不论公文私信,皆为世人竞相仿效,且引以为楷模规范,这其中必有王家独特的家族法礼的因素起作用,而绝不会仅仅是因为书法。吴丽娱说,“世族的家礼形成不但影响朝廷制礼,且与书仪的制作相铺相成,在中古时代达成了全社会礼教化的共识",(吴着《摭遗》)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所在。关于书仪制作与南朝士大夫家法礼法的渊源关系之探讨,属专门研究领域,而且史睿、吴丽娱等于此已有详细考论,不得赘论。  

  基于上述王羲之舆书仪之关联性的推测分析,且考虑到南朝旧仪舆唐人书仪二者间的渊源关系,我们有理由认为,以唐人书仪作为考察王羲之尺牍的旁参资料,尽管二者在时代上相去尚远,但从理论上说这种比较研究是可行的。 

 

  王羲之尺牍与书仪之渊源关系

  略检敦煌唐人书仪尤其是凶仪部分,不难发现其中的书式用语有不少与王羲之等晋人尺牍酷似之处。如王羲之《庾新妇帖》: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书记》115帖)、《淳化阁帖》卷三收刻的《谢发帖》:“晋安素自强壮,且年时尚可,当延遐期。岂谓奄至于此自毕。远境二三惋愕,不能已已”、约与王羲之同时代的西域楼兰晋人残纸《张超济帖》:“阴姑素患苦,何悟奄至祸难,远承凶讳,益以感切。念追惟剥截,不可为怀,奈何”等,大致可以代表晋人吊丧告答尺牍的基本书式语词。  

  检唐人书凶仪,亦有大量类似文式。如杜友晋《吉凶书仪》“新妇丧父母告答子孙书”(《写本》P126)一则中云:“新妇盛年,素无疹积,虽婴微疾。冀凭积善,以保终吉。何图忽念仓卒,奄至此祸。悲伤痛念,不自口口,念哀催悲恸,男女等偏露,抚视切心,情何可处?孙云念攀号擗踊,触目崩绝,不用偏露等语。痛当奈何!当复奈何。”与晋人比较,书式用语基本相同,感觉不出晋唐之间约四五百年的时代距离。关于此类问题,将在后文“王羲之吊丧告答书的考察”中继续探讨,兹不详说。 

  下面再讨论称谓用语之例。 《淳化阁帖》卷三有王羲之《与嫂帖》云:“伏想嫂安和,自下悉佳。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复得一集,且悲且慰…… ”帖中“上下”之意,向无确解。

  按,《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一卷》:“旧仪谓父为'大人',为〔母称〕'上下'。父曰'大人'诚所易言(了);母称'上下',未识所因。比访之通人,亦未能晓。尝试思之:古人谓父母〔皆〕为'大人',前汉张博,后汉崔〔骃〕咸有其(此)语;又加上下者,别父为上,母为下耳,故通云大人上下。后人不达其本,至于无父谓母亦为上下,殊失本意,今亦刊正。”(《写本》P361)是知旧时称母为“上下”关于此事,周一良考魏晋南北朝时“上下”语具三层意思:父母、母亲、家人。姜伯勤、史睿以及吴丽娱等的考论中都曾引证。明乎此义,考上帖“松上下至”之“上下”,私意以为应指松之母,亦即王羲之嫂。按,二王诸帖中多见“上下”语,如《书记》328“数上下问”、88“上下安也”、218“上下近问,少慰驰情”、265“阿刁近来到卞,上下皆佳”、360的“上下集聚,欣庆也”、200“兄弟上下远至此,慰不可言”、98“熊伯上下安和为慰”、119“上下可耳”、355“比上下可耳”、《全晋文》杂帖“想上下无恙,力知问”以及王献之《鹅群帖》“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 、《使君帖》“故当携其长幼,诣汝上下"等等,其中所云“上下”,据其文意分别可解作父母、母亲、家人诸意,其中以“上下”称母之用法者,即如庐藏用所谓“旧仪”之用法。 

  撰写尺牍毕竟属于个人行为,除了在大体的礼仪上会受到一定约制以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故私人书信往往各具特色,呈现多样性特征,因此不能说只要掌握了某一时代的书仪,即可据之读解任何时期的所有书简尺牍。因为书仪舆公牍不同之处在于礼、法二字,对使用者来说即是循礼与遵法,礼可以择而法不可不遵,所以书仪对于使用者,实际上只是起一个大致参考的范本作用。此其一。出于供人模仿和套用目的,书仪中所提供的预想应付各种场合的范文例句,往往是为那些不能或不善作文之人所设,再加上流行于当时的书仪,其内容必广为世人所知,故一般的士族文人必然耻于照搬套用。山田氏注意到这一个现象,谓“《全唐文》所见唐人各种书状与书仪“未必一致”(前出《书仪について》)就很能说明问题。其实假若晋代书仪传于今世,其情形亦当与山田氏所指出的现象差不多,书简文与书仪之间必会有很大距离。王羲之曾撰《月仪》,但从他的尺牍中却从来不见有类似“日往月来,元正首祚,太簇告晨,微阳始布。罄无不宜,和神养素”(类书所引佚文,前出)之类语句,即其证明。此其二。因此,利用敦煌所出唐五代写本书仪资料研究王羲之尺牍,除了时代差异因素以外,也还必须考虑到个人书简所具有的多样性因素。钱钟书总结王羲之杂帖特性,谓其皆可自成“语言天地”(前出),此正体现出在丰富多样的晋人尺牍中的一种个性特征。

  以上我们从王羲之尺牍研究的角度,对古代尺牍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考察,下面将在此基础之上,对王羲之尺牍作详细考察。

1 2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祁小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