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小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理论类专业教学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年10月28日,祁小春教授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开展题为《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的讲座。讲座由王一川教授主持,邓小南、朱青生、易平、叶少勇、顾馨艺、曹晋、常怀颖、韩笑、李双阳、彭双龙、李立山等老师参加。
该讲座分为二个环节:
第一环节,祁小春教授介绍十七帖及相关问题研究。(下文详谈);
第二环节,李双阳、彭双龙老师现场交流《十七帖》笔法问题。
讲座场景
祁小春教授讲座现场
王一川教授主持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遥想王羲之当年在兰亭雅集,而今天霜降之日我们大家能聚于此与兰亭三月三雅集相呼应。很高兴我们请到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理论类专业教学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书法家祁小春教授。祁小春教授在书法上擅长篆书并对王羲之研究有独到的见解。现在我们先有情祁小春教授做主题讲演《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
讲座内容
《十七帖》的艺术魅力评论甚多。温情、平易且十分和谐。然而,此讲座并不是要分析《十七帖》的书法艺术,而是将其作为一件传世的古代文献加以探讨研究。为此我们将探讨以下问题:
一、《十七帖》是如何出现的?
《十七帖》诸帖来源未必皆出一家所藏,并无文献明确记载其最初献自何人或出自某家。所以《十七帖》可能应来自于唐初的大规模征购或四方进献又经过褚遂良等整编而成除。排除周家后人和郗家后人,而最初有机会保存者应是王羲之自家人。
·
二、《十七帖》是寄给谁的书信?
《十七帖》中凡涉及王羲之问蜀、游蜀、求药以及儿女婚嫁等内容的书简,大概应是寄周抚的。王羲之关心蜀事及希望一游蜀地之动机。收信人周抚,乃王羲之兄籍之妻周氏之从兄,与羲之为远房亲戚关系。至于除此之外的书简,尚无法确认究竟寄给何人。·
三、《十七帖》的版本系统
以书迹形式传世的《十七帖》有三个系统:贺监本、唐人临摹本、馆本(或勅字本) 。传世的馆本共有七个流传系统,按照原帖排列顺序共29帖。
(暂不细表,可参见《王羲之<十七帖>彙考》祁小春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四、馆本《十七帖》成立的时间
敦煌石室所出唐人临本给出了明确答案。馆本在帖数上多于《右军书记》本,在排列顺序上又与《右军书记》、唐临本不同,而在时间上均晚于后二者,所以馆本29帖恐怕已非《十七帖》原有的形式了。
五、馆本《十七帖》内容是否完整
若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唐人所摹十七帖后”所言唐初摹本说法可信,则《右军书记》本及馆本所以阙,很可能是被后人摹失或被人为“编辑”所致也未可知。
雅集特写
六、问题的展开:褚遂良是否“编整”过《十七帖》
为了进一步讨论馆本《十七帖》的内容是否完整以及褚遂良是否“编整”过《十七帖》等问题,必须先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具体探讨:
1、关于张彦远的“题词”
从卷数、字数、长度、印记和跋尾的排署等分析张彦远所见“贞观中内本”《十七帖》。
2、“贞观中内本”亦阙“月日名白”
通过分析魏晋时期 日常书写尺牍的基本形式和各种场合、书体、对象下的尺牍用语习惯,提出《十七帖》的疑点。
3、褚遂良是否“改动”过《十七帖》
据推测,“改动”《十七帖》可能是褚遂良出于编草书教材的目的。以达到统一形式、统一书风、便临摹辨识的要求。
4、张彦远所见“贞观中内本”究竟是真迹还是摹本?
张彦远《书记》题词所记录的“贞观中内本”也许就是一部集摹本,而张误认作贞观内府装池的真迹本?或许张彦远并没见过“贞观中内本”?
王一川教授总结
书法既是艺术,也是学问。我们除了欣赏她的艺术,还要涉及文献、考据以及她背后的语言、文学和相关的文化。祁老师刚刚提到王羲之晚年向往巴蜀地区,可是无奈“蜀道难”,当时入川出川困难重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向往情节和感情的注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李双阳老师 雅集挥毫
彭双龙老师 雅集交流
雅集小景
雅集集影
右起:祁小春、邓小南、王一川、彭双龙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